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资讯中心 正文

资讯中心

人类学与民族学系:把论文写在田野村庄

时间:2014-03-20 00:00

  “做田野就是学做人”,这是人文学院人类学与民族学系所有学生都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每年暑假,人类学与民族学系二年级的研究生们便会心怀对“第一次”调查的憧憬,带着锅碗瓢盆、行装寝囊奔赴田野。这是人类学与民族学系必修的暑期田野调查课程,该课程自2005年开展至今已历九载春秋,集结五册成果。这种独特的民族志田野调查教学模式突破传统封闭式教学方法,将教学与实践有机结合,注重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实践性,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全方位育人;同时,田野调查结束后的学术报告详细记录了乡村社会与文化,有效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发挥高校服务地方经济文化的作用。

田野教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类学与民族学系暑期田野调查实践课程是余光弘教授系列课程中的重要一环,与同一年春季学期的“田野调查法”及秋季学期的“民族志撰写”构成一个完整的系列,经过春季学期调查方法论的学习后,立即在暑期进行田野调查实践,秋季学期返校后接上“民族志撰写”课程,开始整理、分析田野材料,并撰写田野报告。这一系列课程是田野理论学习、田野资料实地搜集整理以及运用田野资料撰写报告、论文的完整训练,由此培养学生独立开展学术研究的能力。

  每年暑期田野实习均选择福建省内的村庄作为田野调查点,由人类学系专业老师带队指导,调研期间学生各选定一个研究主题。在实习中,指导老师每隔五六日便会主持一次讨论会,在讨论会中及时纠正、指导资料搜集不足之处,适时补充闽南社会文化的民族志知识,以利其更进一步的资料搜集及后续报告撰写。

  暑期田野调查是人类学与民族学系教学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是人文学院一次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我校乃至全国综合性大学的文科教学提供了范例。在调查期间,学生能将理论学习与实地的田野调查和人际互动相结合,获得丰富的田野资料。学生根据田野资料,结合民族志撰写课程形成万余字田野报告。田野报告经过指导老师与学生的反复讨论、修改,形成正式报告出版成册。该项目书籍出版得到厦门大学研究生院厦门大学中国东南文化研究实习基地资助,目前已出版五册,第六册已完成排版,预计将于今年付梓,第七册正在反复修改当中,预计年底出版。

  “通过这一系列课程的学习,使我们在理论与实践中逐渐体会出做田野、做学问乃至做人的方法,更为我们毕业前必须经历的个人田野调查和毕业论文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名人类学研究生如是说道。

记录乡村,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

  每年暑期田野实习均选择福建省内的村庄作为田野调查点,通过实地的调查记录当地社会文化,将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乡村和快速消逝的传统保留在字里行间。以中国当今快速发展变化的社会、经济态势来看,田野调查的偏远小社区的生活方式正在或将要发生巨变,那时农村的传统生活恐将无迹可寻。田野调查虽然时间有限,但仍然努力地做“抢救民族志”的工作,调查的重点也放在民族志资料的呈现上。在闽西、闽南农村传统文化即将消逝之际,田野调查报告能适时地为其留下一鳞半爪的记录,做好民族文化传统工作。

  目前,该项目已形成《闽西庵坝人的社会与文化》、《闽南璞山人的社会与文化》、《闽南顶城人的社会与文化》、《闽南北山人的社会与文化》以及《闽南陈坑人的社会与文化》五册,《闽南绵治人的社会与文化》以及《闽南山河人的社会与文化》也预计于今年或明年出版。

  田野调查团队在田野调查的过程中不仅搜集资料,记录历史,还积极为当地人解决困难,提供帮助。农活在学生的热情参加后更快完成,中小学生的暑期辅导也由他们进行,乡村公共区域的卫生清理他们积极参与。人类学与民族学系暑期田野调查团队与地方政府和人民融为一体,投身于地方文化保护,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人类学与民族学系暑期田野调查团队曾于2011年跨越海峡到达台湾金门进行实践,成为第一批赴台进行学术研究的大陆学生团队,受到金门父老及学者的支持与好评。

田野实践,实现全方位育人

  在余光弘教授看来,人类学的田野工作不仅是到事件发生地搜集资料,而且还坚持在事发地所搜集到的资料须是自己亲身体验的第一手资料。真正的田野工作,不仅是参加当地人的生活,更重要的是深入“参与”。学生参与田野,除了坚持科学研究求真求实的基本态度外,还须磨练自身的田野技能,如学习语言、培养观察力、加强写作能力、训练记忆力等。他们在为期近五十天的田野调查中与调查地的人们共同饮食、共同生活、共同劳动,与当地人建立互信关系,形成投契。

  人类学与民族学系暑期田野调查使学生在田野中学会如何做学问,更教他们学会如何做人。“以诚待人”,将对方的问题当做自己的问题,是学生在田野中需要掌握的基本功,人类学与民族学系的学生受到带队老师的言传身教,不乏成功之例,农忙时村人需要帮助,便二话不说挽起裤管下田插秧,或是协助分装辣椒,修建鲍鱼池等等,这些虽然与学生调查研究的主题并不相关,但是因为他们对村人用心真诚的帮助,村人也对他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学生不仅在田野中与当地人建立起投契关系,还与同行的队员进行学术交流,发展友谊。田野中十余人朝夕相处,轮值做饭,相互照顾,彼此解闷,犹如一家人般亲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相互了解,相互忍让,睡大通铺,吃大锅饭;虽然小摩擦间断发生,但在田野里,各家的“少爷”、“公主”们渐渐学会了约束自己,宽容他人,甚至关心他人,照顾他人。有学生称:“经过田野调查,我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做饭,竟然还做得不错!”,也有学生说: “我从没想过可以适应这样的生活,而且还爱上这样天天和小伙伴们吃、住、学习在一起的生活”。

  在田野中与当地村民、队友逐渐形成的互信、互助、互亲的情谊对学生而言,无疑终生受益与难忘。学生在田野结束时无不感概:“这里已经不是那个与我无关的陌生的小村庄,而好像是我的另一个故乡。这里有的亲人和朋友,也有我们共同美好的回忆”。

  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是高等教育的四大职能,人类学与民族学系的田野调查系列课程成功实现了四大职能,树立了高校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典范,打造出具有人文气息的教学实践品牌。

  (人文学院 谢媛 杨洁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