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工程技术学部举行工科发展规划研讨会

时间:2015-02-13 00:00


    为进一步提升厦门大学工科综合实力,规划我校新一轮工科发展方向,积极探索促进厦门大学工科发展模式,在国家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结合我校综合改革规划,进一步推进工科发展,厦门大学工程技术学部于127日举行了工科发展规划研讨会第一次会议。工程技术学部委员会委员赵金保、闽江特聘学者王菡子、校人事处、规划办、研究生院、科技处等部门领导出席会议。会议由工程技术学部主任田中群院士主持。

    会上,与会人员围绕我校工科发展定位及工科发展切入点方面展开热烈讨论,进行深入交流研讨。各位与会人员在研讨会上结合自身经验与工作实践,从促进学校工科发展的角度出发,纷纷进行了发言。

    会议认为,面对新一轮技术和产业变革的迅猛发展,我们必须主动适应、推动并引领经济社会的发展,将过去主要以学院、系、课题组为主的科研组织模式向跨学院、跨学科、跨学校、跨地区整合的转变,形成创新要素和资源的充分整合集聚。会议建议在学校层面重新考虑对工科和应用学科、学院和研究院的组织形式。

    会议提出,目前我校工科科研组织模式呈现“碎片化”态势,处于相对封闭、分散的状态,要解决此问题,需从三方面入手。一是顺势借力,搭建与国家重大需求相结合的大平台。学部委员李宁老师认为,高校的科研创新只有与产业的重大需求相结合,才能爆发出无穷潜力。因此,工科发展一定要与社会紧密结合,要与国家的重大战略紧密结合;二是积极推动协同创新,发展交叉学科,探索我校工科自身特色发展模式,组建有一定规模的实体性的科研机构。发挥高校多学科优势,统筹各类资源,加强优势互补,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立足“小学院、大平台”,集聚全校人财物力量,打造以工科为主,融合理文医科的综合性平台;三是创新体制机制,大力培养人才。建立导向明确、激励约束并重的分类评价标准和开放评价方法,建立协同单位之间人财物的合理流动与调配机制,围绕协同目标的实现,在组织管理、人事制度、人才培养、人员考评、科研模式、资源配置方式以及创新文化建设等方面构建切实可行的运行机制。学部委员刘兴军老师认为,在组织体系上,为避免组建的实体性科研机构和目前我校的组织架构相冲突,应适当探索建立“特区”,突破现有的学校制度和各种评价指标,为协同创新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最后,田中群院士对下一阶段工作进行了部署。目前考核评价体系是制约我校工科发展的瓶颈,建设大平台是促进我校工科发展的方向,应尽快建立相应激励机制及考核机制,梳理评价学院(科)及大团队贡献的制度,提出大工科平台建设方案,根据各学院及相应学科和产业领域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制定有特色、有优势的符合发展阶段的战略和规划, 从而有目标、分阶段地推动我校工科建设,促进我校工科改革发展。


                                                                                                                                                                                                  工程技术学部委员会